发布日期:2025-03-09 06:27 点击次数:131
1929年四月,红四军和红五军在江西瑞金艰难会师。毛、朱等红军首长正打算庆祝,突然接到周恩来寄来的任命书。
党中央的信让毛泽东得知要他调往中央任职,暂时脱离前线红军。得知此事后,毛泽东立刻去找朱德商议。
朱德问:“我们离开了,这里的事务怎么处理?”
毛泽东点头称是,接着说:“我在想这事儿,你觉得代英这个人如何?”
朱德想了想,说:“恽代英同志经得起党考验,我觉得行。”
毛泽东迅速写信给周恩来,推荐恽代英:“讨论后大家觉得,刘伯承适合管军事,接手朱德的岗位;恽代英同志能力强,能接替我管理党和政府事务。”
毛泽东与恽代英共同奋斗多年,他们对彼此极为信任。恽代英的能力与毛泽东不相上下。最让人动容的是他们之间深厚的战友情。
一、相识相知
1915年,陈独秀举起“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引领众多进步青年,像春风一样横扫整个中国。
民主和科学成为众多进步青年的追求,毛泽东和恽代英那时只是众多青年学生中并不显眼的一员。
他们立志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挽救国家于危难,毫不犹豫地加入这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正因如此,两颗激荡的心紧密相连。
1917年10月,恽代英在武昌聚集众多有志青年,创立了名为互助社的进步组织,其宗旨是“强调自我管理而非依赖他人,重视他人利益而非个人私利”。
1918年4月,毛泽东在湘江边的岳麓山下组织了许多有志青年,他们共同成立了新民学会。这个团体的口号是“团结同志,打造新环境,共同行动”。
两个青年团体源自新文化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目标相近。由于思想一致,成员间交流增多。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互相支持,学习,建立了稳固的政治联盟。
毛泽东和恽代英,也逐渐走向了相识相知。
五四运动后,毛泽东在长沙设立《湘江评论》,杂志一经出版,他便急忙将这份刊物交给恽代英帮忙售卖。
恽代英借助互助社开设的书报店,在武昌等地大力推广,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的《创刊宣言》及《民众的大联合》等文章,于是便在武汉和湖南的年轻知识分子间广泛传播,影响力颇大。
在湖北,督军王占元镇压爱国学生,酿成“六一惨案”,激怒了亲历者恽代英。他怒斥王占元,写下《武汉学生被官厅解散最后留言》揭露真相,带领青年学生反击。
文章发布后,恽代英赶紧让人在夜间将报纸送给毛泽东,毛泽东随即增印,并在湘江对岸对恽代英讨伐军阀王占元残忍对待爱国学生的恶行表示支持。
毛泽东与恽代英在爱国斗争中相互扶持,依靠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毛泽东带领100多新民学会会员组成驱张代表团,分头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进行驱张工作。12月8日,他到武汉与恽代英碰头,二人共同商议在武汉进行的驱张事宜。
夜晚,恽代英和毛泽东躲在茅屋内,整夜未眠,不停书写,共同起草了一份名为“驱张文电”的文件,揭露了张敬尧的种种恶行和北洋军阀政府的残忍做法,并向外界公布。
恽代英马上让互助社成员印传单,四处分发。同时,他以快邮代电的形式,将文章分别发布于北京、上海、天津、济南等地的报纸上。
一时间,全国讨伐张敬尧的声涛如浪!
驱张代表团到武汉第二天,恽代英便组织青年在武昌开了声援会,举行了盛大游行。毛泽东和恽代英并肩作战,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走着,手持驱张的旗帜,情绪激昂地表达着他们的热情。
游行过后,两人还不想分开,常在夜里脚对脚聊着,商量大事。
毛泽东在武汉短暂停留了十天,与恽代英相识后迅速成为好友,彼此间建立了坚实的革命情谊。
二、共同进退
1920年,恽代英创建的利群书社开张,很快受到武汉众多进步青年的喜爱,并在书社周围聚集了大量渴望改变中国的年轻人。
毛泽东回到武昌后与恽代英重逢,他们讨论了利群书社的未来。毛泽东高度评价了恽代英的贡献,并表示:“利群书社是进步青年寻找真理的桥梁。”
毛泽东承诺回湖南后要开设类似利群书社的宣传点,果真如他所说,回到湖南后他真的创办了文化书社。但书社新成立,缺乏名气,且没有出版社的联系,因此最初书社购进的书籍很少。
经过思考,毛泽东找恽代英寻求帮助拓宽书社市场,恽代英乐意帮忙,用利群书社作担保,和多家出版社商量后,文化书社成功买进了许多进步的书籍和杂志。
恽代英在雪地里伸出援手,让毛泽东印象深刻。多年后,毛泽东还会感叹:“恽代英同志特别重情义,他身上有豪爽的气质,乐于助人,服务他人,品格很崇高。”
革命推进中,两书社关系日益紧密。恽代英常率利群书社同仁至长沙、衡阳等地,举办各类读书讲演,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及新文化思想,强烈反对封建制度,大批青年纷纷加入。
易礼容常去武昌参与利群书社的活动。在恽代英和毛泽东的建议下,利群书社安排了几位成员前往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并由毛泽东亲自指导。
为实现“边做工边读书,通过自学成长”的宗旨,恽代英另设了利群毛巾厂。众多青年学生在此打工,同时参与半工半读的创新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化书社仿照开设了织布厂,吸引了众多追求进步的年轻人。他们边学边干,通过实际行动深刻认识到革命的意义。
1920年,受陈独秀之托,恽代英翻译了《阶级斗争》一书,由新青年社发行。毛泽东阅读此书后,他的政治立场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恽代英的贡献在此不可忽视。
翻译这本书期间,恽代英的思路有了重大转变,他们先后加入了中共,之后便成了无产阶级斗争中的绝佳搭档。
邓中夏请恽代英到上海大学教书,推广马克思主义思想。他成为众多共产党人的思想引领者,并培养了大批革命新人。
当恽代英主管《中国青年》杂志时,他非常重视思想教育。他常在文章中鼓励青年,要在实际行动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在工人农民群体中推广这一理论。恽代英对青年学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后人难以估量。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成功举行,标志着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毛泽东被任命为组织部秘书及文科代理主任,而恽代英则成为宣传部秘书。他们共同撰写文章,宣传国共合作理念,并向改组后的党员及民众传播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教育。
此后,毛泽东和恽代英几乎总是在一起,成为对方革命斗争中的强力支持。
从1924年6月起,国民党内部出现邓泽如等人主导的反共潮流,毛泽东、恽代英等人也受到牵连。面对这种情况,他们没有采取激进行动,而是迅速给孙中山总理发了电报,指出国民党右翼的分裂举动,并期待孙中山能够及时站出来,保障国共两党的团结。
此外,恽代英和毛泽东在《新建设》月刊上积极推广党的原则立场,并对国民党右派散布的谣言和负面言论进行了批判。
在五卅运动期间,恽代英带领工人们勇敢对抗帝国主义的压迫。他激情澎湃的演讲和口号,极大地提升了民众的抗争意志,有效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行为。
尽管“五卅运动”结果失利,恽代英仍从挫折中吸取了丰富经验,为革命事业后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恽代英成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他们与国民党左派紧密联手,对右派势力给予了有力打击。
在会上,恽代英严肃地告诉众人:“若国民党背离了三民主义,我就要起来反抗。我之所以加入,正是因为国民党曾抵抗帝国主义和军阀。若国民党未来与帝国主义合作,与军阀勾结,违背广大工农的利益,那它就不再是总理创立的国民党了。那时,我必定会站出来反对。”
恽代英讲话后,大家纷纷鼓掌,毛泽东还起身带头,全力支持并信赖这位老友。
会后毛泽东抵达广州,致力于培训全国农运人才。恽代英受周恩来之邀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尽管他们职责不同,毛泽东仍常请恽代英至农讲所授课,讲解中国历史及农民问题。
恽代英的历史知识丰富,思想开阔,毛泽东对他十分钦佩。
1927年,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开始了,恽代英和毛泽东再次相聚武汉,当时国民党右派肆意污蔑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上层小资产阶级也在肆意叫嚣农民运动“太过火了”。
面对这些指责,毛泽东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军校演讲台上强烈反击了社会上各阶层对农民运动的指责。聆听他演讲的学员们对中国革命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
在同一时期,恽代英在湖北农协大会上对毛泽东表示支持,他情绪高涨地讲道:“农民要自己争取解放,不能依赖皇帝,要靠自己的力量,农工是革命的主要力量。”
恽代英对农民运动一直公开站在毛泽东一边支持。
两人提交的决议案受到大会主席团的支持,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获得阶段性成功,有效打击了国民党右派,遏制了蒋介石权力扩张。毛泽东和恽代英在对抗国民党右派时展现了坚定的信任与全力支持,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令人称羡。
然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美好的事物逐渐结束。
蒋介石叛变革命当天,毛泽东和恽代英及40多名国民党中央委员共同发布《讨蒋通电》,严厉指责蒋介石背叛革命行径及对工农的残暴行径。
恽代英迅速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蒋集会,决心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的战斗。
在中共五大,恽代英成了中央委员,毛泽东则成了候补委员,之后他们各自继续自己的道路。
恽代英勇敢地参与了南昌和广州的起义,与国民党坚决对抗。毛泽东八七会议后回湘,指挥秋收起义,随后带队伍上井冈山,创立了党首个农村革命区。从此,两位好友各奔前程,再无相会。
三、战友情深
1929年四月,红四军和红五军在重重困难中终于汇合,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将领们还没来得及欢庆,便收到了周恩来从中央寄来的信件。
党中央的信中提出毛泽东和朱德应暂时退出红军,回中央负责大局。毛泽东仔细看了多遍信,随后把朱德叫来共同商议。
两人觉得红军事务繁重,走后需有人管理,于是给周恩来写信推荐,毛泽东在信中极力推荐恽代英,称其能力强,足以接替自己负责党政事务。党中央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
1929年春,毛泽东带红四军从井冈山出发,往赣南闽西进发,建立了闽西根据地。
1930年春,恽代英抵达闽西苏区考察。他对苏区取得的成就深感敬佩,对毛泽东的领导才能十分赞赏。随后,他深入调研,针对苏区现状,提出多项建设性建议,并明确了福建党的政治方向。
福建省委对恽代英的贡献深表感动与敬佩,多次向中央汇报,强烈请求让他继续在福建工作。
毛泽东那时的情况也不太好,尽管恽代英很支持他领导的农民运动,但还是没有给出实际上的帮助。
毛泽东被恽代英的一系列行动所打动,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友谊基于深厚的政治认识,这种友情非常坚固。
原以为他们俩的深厚情谊能持续到革命成功,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1930年5月6日,恽代英到纱厂附近活动时不幸被捕。他在狱中被顾顺章背叛。面对死亡,恽代英英勇无畏,写下了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绝命诗。
1931年4月29日中午,监狱里到了吃饭时间,突然,地道里响起了沉重的脚步声。大家立刻放下碗,跑到牢门边看。恽代英神色庄严,抬头挺胸,唱着《国际歌》走出牢房。大家含着泪,和他一起唱《国际歌》,送他走完最后一段路。
武装军警把恽代英押送到菜场角,负责监刑的王震南大声喊道:“赤匪恽代英,快跪下接受惩罚!”
恽代英冷哼,坚定地说:“我们共产党人从不屈服,绝不跪下!”
恽代英对狱友大声说:“蒋介石学袁世凯的样,杀害爱国青年,讨好外国势力,比袁世凯还过分,最后会自食恶果。”
恽代英的激昂话语激起狱友们满腔怒火,他们紧握拳头,大声吼叫,渴望挣脱束缚。
王震南见场面失控,赶紧下令射击。
几秒后,枪声震耳欲聋。36岁的英雄恽代英倒在血泊中,临终前他仍高喊:“打倒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
恽代英不幸牺牲,毛泽东深感悲痛,长时间沉浸在对战友的怀念之中。在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能有恽代英这样的朋友实在难得,然而这样的挚友却过早地离开了,即使过去许多年,毛泽东对恽代英的记忆仍旧深刻。
1936年11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抵达陕北保安,对毛泽东进行了采访。
夜深人静,毛泽东在简陋窑洞中来回走动,窗影映出他焦虑的身形,斯诺伏案疾书,详记毛泽东所言。
1917年,湖北建了个互助社,后来不少成员加入了共产党。其中,领袖恽代英也在反革命政变中被蒋介石杀害。
说到这里,毛泽东重重叹了一口气。
1920年冬天,我首次从政治角度将工人团结起来。那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历史对我影响深远。到北京后,我阅读了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俄国情况的书籍和报纸。其中,有三本书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至今记忆犹新。
毛泽东绕着走了一圈,仿佛在思考往事,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讲述。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中文版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首个,排在第二位的是柯察普的《社会主义史》,第三部是恽代英翻译的《阶级斗争》。
毛泽东又提起恽代英的名字,心头猛地一痛。此类访谈时断时续,进行了十几个夜晚。
采访结束后,斯诺查看笔记本,发现毛在讲述中常提起恽代英,周在对话中也频繁提及此人。
红军里有人把他比作中国的甘地,他注重思想品德,品德高尚,不贪图奢华。尽管如此,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非常坚定,还在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转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样的评价你觉得恰当吗?
毛泽东微笑着点头:“你的看法不错,恽代英同志备受尊敬,他是革命青年的领袖,宣传高手,眼光长远,政治立场坚定,我们之间关系也很深。”
说到这里,毛泽东眼圈泛红,走到窗边,望向夜空中明亮的月亮,怀念之情溢于言表。恽代英的形象,如影随形,成为毛泽东心中永恒的记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份情感都无法消散。